融会贯通 学思践悟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 刘野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发展成果的权威著作,与之前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着眼“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工程”、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在“后疫情时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精髓要义,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走出绥化振兴发展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在绥化市分管科技工作近9年,见证了科技创新对绥化发展的巨大支撑引领作用。近年来,绥化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构建“1+4+N”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八大标志性产业链,实现了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玉米精深加工、机械电子产业、精细石化产业蓬勃发展,天有为、新和成等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相继落户,已经形成规模效应,为绥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我深受启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随着新一轮世界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的来临,我国各项事业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高速发展。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已经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飞速改变着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发展面貌。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统论述,指明了未来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找准了影响创新驱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顺应发展大势的方法路径,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条条都是实招硬招,解渴管用,更加坚定了我抓好科技战线工作,为绥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引擎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绥化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绥化域内只有绥化学院一所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校企对接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大部分企业缺少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品牌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比较明显;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平台也比较缺乏,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等等还处在谋划和起步阶段,人才牵引、创新驱动的效果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通过深入学习先进理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论述的精髓要义,我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助力发展,在科技战线有一番新作为,助力绥化由“农业大市”向“工业新军”和“方兴之城”快速迈进。
一、要在抓好创新平台建设上有突破
科技创新平台是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载体。我将带领绥化科技战线大力推动科技园区建设,按照《2020年绥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任务清单》对标对表,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各县(市、区)现有园区的转型升级有机结合。支撑绿色食品、精细化工、生物发酵、特色农产品加工、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创建肇东、安达、北林、青冈、庆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市政府和中科院天津生物工业研究所、绥化学院和新和成共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秸秆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发酵产业研究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与域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攻克关键技术、创办科技企业,努力突破制约绥化市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为完善相关产业链、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打通科创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二、要在抓好创新主体培育上有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我要自足本职,发挥好参政党领导干部参政议政作用,多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绥化市作为“寒地黑土”核心区和“哈大齐”城市带腹地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引智,特别是以新和成玉米生物发酵高新技术加工项目为蓝本,重点引进产业链中高端的科技型企业。落实《关于进一步引进和培养人才的若干意见》《绥化市本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促动域内外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在绥创办高科技企业。经常深入基层,采取清单督导、专班指导、市县联动等方式,加大高新企业培育力度。重点围绕“八大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好企业,让“寒地黑土”在企业创新引领下“生金长银”。
三、要在巩固创新人才基础上有突破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我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求,进一步营造政府鼓励创新、企业积极创新、社会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到绥化创业。用好绥化市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基地补助等方面出台的好政策,加大对企事业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动创新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常态化开展走进中科院、院士龙江行--产业发展对话活动。谋划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对创业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推动省农科院绥化分院、绥化学院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培养壮大技术经纪人和经理人队伍。通过重塑创新环境,筑起能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